在一年之中,四月初八的佛诞日,是佛教最盛大的节日,宝莲禅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浴佛法会,纪念佛陀的诞生。浴佛节当天,大殿前放一水盆,里面供奉太子像(即释迦牟尼佛诞生像),衆多信众会到宝莲寺参加浴佛仪式,以香汤沐浴太子像,藉此洗涤无明烦恼以及多生业垢,祈求显发本有的清净佛性。
如同沐浴可以洗去一身的尘垢,打扫可以清除房间的垃圾,洗涤可以去除衣服上的污秽……同样,庆祝佛诞节,借浴佛仪式,提醒人们运用佛陀的智慧,洗去内心的染汚,净化心灵,以佛诞来提醒人们应当「自净其意」。这是佛诞的独特意义。
2500 多年前,悉达多太子降生於中印度迦毗罗卫城郊外的蓝毗尼花园的无忧树下。此时鲜花满园,香风四散,九龙吐水,沐浴太子,人天同庆,悲智双运的导师降生人间。一年一度的浴佛庆典由此而来。直到今天,每逢佛诞,全世界佛教徒都以同样的方式──浴佛来庆祝这位智者的诞生。大乘佛教国家以农历四月初八日为佛陀诞生日,大乘佛教徒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佛诞辰仪式。
庆祝佛诞的传统起源於西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代。 而在中国,最早有记载佛诞的史料《牟子理惑论》(东汉末年作品)说:「佛四月八日生」,因此,中国佛教以四月初八为佛诞,至少已沿用了1700多年。据《邺中记》记载,後赵石虎命巧匠制作一辆载有佛像的车子,在佛诞日沿街巡行,供人们观礼。可知早在魏晋时期,庆祝佛诞的活动便开始在民间流传了。
传到两晋至南北朝时代,由於帝王贵族们信仰佛教,带动社会中下层的崇佛之风,庆祝佛诞的活动也因而表现得生动丰富而多姿多采,终於演变成民间盛行一时的风俗。到了唐朝,佛诞节这一天已成为官方假日,不分朝野上下,普天同庆佛诞。
历史记载,从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修法门寺宝塔(公元631年)发现地宫中的佛指舍利以後,先後有唐高宗(659年)丶武则天(704年)丶唐肃宗(760年)丶唐德宗(790年)丶唐宪宗(819年)和唐懿宗(873年)等六位皇帝,御敕佛诞节期间迎奉佛指舍利到长安供人们礼拜。据说,当时从长安到法门寺100多公里的路程,车马昼夜不绝,长安城万人空巷,倾城参加盛会。皇帝亲临安福门城楼顶礼迎拜,百官庶士沿街迎候……可见唐朝君主以天子之尊丶倾一国之力,迎奉佛指舍利丶庆祝佛诞的规模是何等的盛大!时序由中唐丶晚唐,经宋丶元而至明丶清,随着佛诞节庆普及天下的步履,相关的庆祝活动也逐渐步下宗教神秘的台阶,走向更为宽广的民间社会,最後成为民族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当今,在马来西亚丶新加坡丶印尼丶泰国丶斯里兰卡丶缅甸丶日本以及韩国等地,佛诞节(或称衞塞节)早已被列为公众假期。
而在香港,自从1999年佛诞假期实施以来,各佛教道场在香港佛教联合会的统筹下,分成12区举行庆祝佛诞大会;各道场在佛诞节期间以鲜花丶水果等庄严道场,举行浴佛典礼丶皈依典礼丶普佛上供丶诵经丶供僧丶斋宴丶忏摩丶传吉祥灯法会丶光明灯会丶报恩法会丶金刚禅坐会丶念佛会丶消灾会等法务活动,佛光普照天下,万民同享安乐,欢愉的节日气氛让人们得以暂时抛却一切烦恼与忧愁。这显然是承继着历史的演进轨迹,希望把佛诞当做是一个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邀请全民参与,普天同庆。
新年吃年糕,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佛诞则吃蒝荽饼。蒝荽饼是用栾樨树的叶混合面粉及糖等而制成的一款药膳小吃,具有清热解毒丶暖胃去癪之功效。因蒝荽饼入口味香带甘苦,寓意人生有甜丶酸丶苦丶辣的不同境界,但一切的「苦」,吃进肚子後都会变成「甘」。这种寓意使得蒝荽饼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根据《广州植物志》记载,广东一带的民众以吃蒝荽饼来庆祝佛诞的习俗由来已久。今天,蒝荽饼已成为庆祝佛诞必备食品,用以供佛,与大众结缘,以期消灾免难延寿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