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二至初九,宝莲禅寺启建盂兰盆法会,大众共修丶诵经丶礼忏丶施食等佛事,仰三宝慈悲光明,藉僧众三月安居用功之清净功德,回向累劫父母丶师长及现世父母,表达无限的感恩与追思。
「盂兰盆」的梵文Ullambamna,中文的意译为「救倒悬」。梵文的倒悬,主要是形容堕恶道的众生,由於内心颠倒,而经常受苦。若能於七月十五这一天,读诵《盂兰盆经》,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清净比丘僧,必能解除内心颠倒之苦。原因如下。
在全年之中,自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出家衆应当定居在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他往,这叫作「安居」,又叫作「结夏」丶「坐腊」。在安居日满,即七月十五,僧众仍应集合一堂,任凭他人对自己检举一切所犯轻重不如法事,从而忏悔,这叫作「自恣」。这一天斋僧,藉僧众三月安居用功之清净功德,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从这种意义上讲, 盂兰盆大悲法会表达了人们对现世及累劫父母的感恩与追思,更能济度三途众生,令离苦得乐,合符中国人提倡的慎终追远的孝道精神,意义深远。
「盂兰盆」是梵语,意为「解倒悬」。凡世人造恶死後随生前恶业在火海地狱或鬼道受报,被倒吊鞭打,去解救被倒吊受苦的就是解倒悬。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一日,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又称目连),思念已经往生的父母亲,便运用天眼通,寻找父母亲生在何处。结果发现,父亲因生前积善而生至忉利天享天福,而母亲堕落饿鬼道,受尽饥饿煎熬。孝顺的目犍连怎忍心母亲受苦?他马上施展神通威力,带备一钵饭菜,深入地府,亲自向母亲喂食。想不到食物未曾入口,瞬即化为火炭。可怜这位母亲眼睁睁的看着美味的食物,就是不能够享用。目犍连心如刀割,悲号涕泣,向释迦牟尼佛求救。
佛陀说:你母亲生前种下很多恶业,单靠你一人之力量,实难救度。但是,如果你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那一天,设「盂兰盆会」,以各式食物放在盂兰盆中,供养十方清净福田僧众,依仗他们精进修行的殊胜功德,回向其母亲,可以解救她的苦难。目犍连依法而行,其母先脱离饿鬼之苦,後来又升忉利天上享福。这就是盂兰盆节的起源。
印度的频婆沙罗王及须达长者,还有末利夫人等皆依佛陀所说,造五百个金盆,营办饮食丶衣服丶卧具丶汤药,置於盆中,供养佛及僧众,灭除七世父母之罪业。随後印度佛教徒年年在七月十五日,都启建盂兰法会。
历代帝王臣民亦多行此法,以报父母恩德。如唐朝诸帝,太宗丶德宗等,皆极重视盂兰盆供。到了宋朝更将过去於寺院普施盂兰盆供的仪式用到宫殿内,各样供养器皿更加庄严隆重。此风继而渐渐流传民间,当时百姓有作纸花丶纸烛丶饼及各种饮食铺设於佛殿前,供养三宝,全城士民皆得随喜参加。
在汉地,最早举行盂兰法会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538)他在同泰寺(即现在南京鸡鸣寺)设盂兰盆斋(见《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每年七月十五,梁武帝更以盂兰盆供普施到其他寺院,其後盂兰盆斋在民间普遍举行。历代帝王臣民亦多行此法,以报父母恩德。如唐朝诸帝,太宗丶德宗等,皆极重视盂兰盆供。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种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见《法苑珠林》卷三十二)。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改在宫中内道场举行盂兰盆会,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建巨幡,各以帝名缀幡上,自太庙迎入内道场,铙吹歌舞,旌幢触天。是日百官於光顺门外迎拜导从。自是以後,每年如此。盂兰是梵语,义是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唐时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见《大宋僧史略》)。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腊丶花瓶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壮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一般寺院於七月十五会集施主的财丶米等物,举行超度祖先宗亲等的度亡仪式,其後演变成寺院每年重要法事之一。从此之後,盂兰盆会便成为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 元德辉重编《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中云:
「七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牵众财办斛食供养。
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诵经施食。」
这就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在於诵经施食了。这种仪式一直流行到今天,在民众中仍多以度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