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传戒法会
受戒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受戒回向偈

秋期传戒最初由宝莲禅寺丶青山寺丶凌云寺每年轮流举办,宝莲禅寺才有了每隔3年传一次戒的传统。战後,青山寺丶凌云寺传戒相继停办,唯独宝莲禅寺从1925年至今(除抗日战争时中断外),一直依循祖制,每隔3年传一次戒,宝莲禅寺因而成为战後香港唯一的传戒道场。

自1993年天坛大佛开光以来,宝莲禅寺名闻中外,四方求戒者日衆,规模亦渐次扩大。以2002年传戒法会为例,有500多名四衆弟子发心在宝莲禅寺求戒,他们分别来自香港丶中国大陆丶台湾丶韩国丶越南丶星丶马丶菲丶印尼,乃至澳洲丶波兰丶美丶加等地区。其中包括比丘戒子160多人,比丘尼戒子130多人,在家居士约200人。对於一些由外国到来的洋戒子,更特别安排懂英语的法师翻译解释,免除语言上的隔阂。

七(1) 传戒法会之目的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後,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於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宝莲禅寺的秋期传戒法会,主要是让一些发心出家丶弘法利生丶躬意受持戒法的人士,经师长推荐,向本寺乞求三坛大戒(沙弥戒丶比丘戒丶菩萨戒),并学习佛门应有的仪规。受戒圆满後由寺方颁授戒牒,便可成爲正式的出家人。传戒法会的目的是,传授佛门仪制,建立僧团,令有志出家之士严持戒律,止恶向善,上求佛道,下济群生,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绍隆三宝,续佛慧命。

七(2) 传戒法会之起源

据《摩诃僧祇律》记载,佛陀成道以後,开始说法度众,其中有愿意追随佛陀出家的,佛陀只要说一声:「善来!比丘!」受度的人,便以自己的宿根和佛陀的威神感应之下,当下须发自落,袈裟着身,钵盂在手,俨然具足比丘威仪了。这就是最早的受戒方法。後来,要求出家的人越来越多,佛陀制订白四羯磨授戒,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我国首次的传戒,是由来到洛阳的昙摩迦罗(Dharmakala)尊者於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9年)来华,住洛阳,译出《僧祇戒本》一卷,敦请梵僧十位大德,立羯磨法,创立以十大僧传戒本之先例,此为我国授受戒法的开始。

约在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後到达中国当时南方宋都建康(南京),为慧果等300馀人授比丘尼戒,为我国比丘尼二部受戒之始。

七(3) 传戒法会之流传

《僧祗戒心》戒本译出100多年後,姚秦弘始六年(404),鸠摩罗什译出《十诵律》,随後《四分律》丶《摩诃僧祗律》丶《五分律》和《毗尼母论》等相继译出。唐以前,《十诵律》广受弘扬。至唐初,道宣律师认为,《四分律》最适合我国国情,毕生致力於《四分律》的研究丶弘传,撰写《关中戒坛图经》,在终南山净业寺,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开坛传戒,正式形成宗派──南山律宗。

宋代传戒有了新的发展,在地方先受沙弥戒与具足戒,然後到京师受菩萨戒,成为後来佛教受三坛大戒的历史源头。到了元丶明两代,律宗衰微。明代末年,南京古林寺慧云馨公大和尚中兴南山律宗《四分律》。清初,寂光三昧律师(1580─1645)在宝华山隆昌寺继续弘传《四分律》,创立戒坛,主持一百多场传戒法会,戒子无数,着名弟子有香雪丶见月律师等.其中,见月律师作《传戒正范》丶《三坛规则》,巨细律仪,有条不紊,由此海内外各地传戒,奉为范本,持续至今。宝华山因而成为清末以来中国传戒中心,至今南北丛林的传戒,无不遵循宝华山的仪轨。